第九節 寧可尋
關燈
小
中
大
隔壁錄音棚裏,寧潯一邊彈吉他,一邊在紙上寫歌詞。開著電暖風,她的臉被吹的有些發燒。桌面上擺著一張黑白照片,那是兩個月前回老家奔喪時,她從奶奶屋裏木桌的玻璃板下取出來的,玻璃板不只一次進過水。她也數不過來自己多少次將水杯、湯碗打翻在了那張桌子上,上面有陳年的油漬、鋼筆道道,還有奶奶奮力去汙後,幸存下來的幾塊紅漆。當時,她一手拄著桌面,一手用力摳開那塊早已和桌子融為一體的玻璃板,好不容易嵌起一條縫。她雙手提著,喊了她爸過來幫她撐著,然後她開始一點點地揭照片。一開始相片邊緣和玻璃粘在了一起,她一扯,上面的塑料膜就掉了。她爸就說,潯兒啊,不行就留在這兒吧。她說我再試試,又拿來銼刀一點點刮。好在只是邊緣浸了水,其它地方都是幹爽的,畫面完好無損,右下角一串鋼筆字——1990-5-29,潯兩歲——仍然清晰可見。
現在距離照片的拍攝時間,已經有27年了。相片上六個人消失了一半,爺爺、奶奶、太奶奶都沒了,只剩下兩個姑姑和奶奶懷裏的她。太奶奶去世時,她還小,只知道跟著大人嚎啕大哭。爺爺去世時,她正忙,忙著創業,忙著談戀愛。現在奶奶去世了,她的事業到了谷底,愛情墜下了懸崖,除了哀悼愛情,她也終於有空哀悼至親了。奶奶貫穿了她的童年,青少年和離家前的成年時光,因為父母忙,春種秋收,還有學校裏總也忙不完的事兒,可以說她是被奶奶養大的。奶奶給她的不只是填補了父母空缺的那份愛,還有種種影響了她一生的東西。
送走奶奶後的幾個晚上,她就躺在無數個寒冬裏和奶奶一起擠過的炕上,一幕幕地放電影。空氣裏有常年燒炕留下的煙熏味兒,炕上木櫃散發出的油漆木頭味兒,還有人味兒——寧潯爺爺在她有記憶時就中風癱瘓,大小便失禁,那些味道早就滲進了木縫、墻縫裏。十幾年都是奶奶一人照顧爺爺。爺爺去世後,大人們整理遺物時,發現了木櫃裏的敵敵畏。奶奶說那是以防她先走,給爺爺備下的,不留他遭罪,也不拖累兒女。
奶奶曾經是個有些墨水的閨秀,她在奶奶搗醬缸和給爺爺做按摩時找到過一些蛛絲馬跡。在她腦中有兩幅畫面一直揮之不去——夏天,夕陽即將消失,一點金黃的餘光灑在小院裏,給一切鍍上一層金色,還有熱氣。雞在地上啄玉米粒兒。夏天大醬開始發酵,每天黃昏,天涼快點兒時,奶奶就會坐在院子裏搗醬缸,夕陽把奶奶的白發照得發亮。奶奶用右手拿著醬棍,搗醬缸要很慢,向後滑到底,然後再向上提起,這樣底下的醬才能翻上來。奶奶就這樣一咚一咚很有節奏,很舒緩地搗著。每次提起,黃橙橙的醬就會翻一個花兒,向周圍散去。她左手拿一本通俗小說或者詩集,都是爸爸書櫃裏的舊書。一般搗個二三十下,停下,把書放在旁邊酸菜缸的木板上,用勺子撇掉那些翻上來的黑沫,就這樣循環往覆直到黑沫越來越少。
這時候,小夥伴也都回家吃飯了。她們要等她爸媽從五六裏地之外的鎮子上下班回來,飯就吃得晚些。寧潯就纏著奶奶,奶奶就給她讀書,然後再在晚上重覆一遍給爺爺聽,因為那時候電視信號在農村還不普及,她家有一臺小黑白電視,但因為太偏僻,離屯子裏最近的人家都要幾百米,所以都是雪花。收音機也是如此,有時寧潯聽著,“一條大河”,興致上來,一口氣提上去跟著唱,結果突然沒了下句,她就使勁地拍那部和磚頭一樣大的響著刺耳噪音的收音機。這個時候,奶奶就哄她,“來,奶奶教你唱一曲東北小調。”奶奶的聲音又細又柔,高音時有些底氣不足,但音節和調都是準的。奶奶就這樣成了她的聲樂和作詞啟蒙老師。
有一次,陪奶奶搗醬缸時,奶奶拿了一本古詩詞給她讀,讀到一首“潯陽江頭夜送客,楓葉荻花秋瑟瑟。風葉四弦秋,根觸天涯遷嫡恨;潯陽千尺水,勾留江上別離情”時,奶奶就告訴她,這是她名字的出處。當年起名字的時候,他爸隨手翻到詩集的這一頁,一家人商量著取的。那個時候,她並不理解這首詩的意思,奶奶說,這是送別的詩。還說人這一輩子都在送別。早頭,鬧小日本兒的時候,我爹,就是你太爺爺,在村裏當保長,因為村裏躲進一個抗聯的人,他就被一同連坐槍斃了。你太奶奶長得美,被來抓人的日本人欺負了,也跳井了。奶奶是1931年生人,那個時候還不到十歲。她和一個弟弟後來被她大伯收養了。另外三個大點的哥哥姐姐,去投奔了關裏的親戚。從此也沒了音信,不知道死活。奶奶還說,送別很傷心,但送別後,人總會再尋找,然後再送別,直到最後,送別不會很傷心,尋找也不著急了,就像這□□河裏的水從早到晚不停地流。寧潯——寧靜地失去,寧靜地尋找。
小時候,天天看著她起早貪黑地守著一個隨時會離去的爺爺,她沒問過他們的愛情故事,癱瘓在床失語的爺爺很難讓她聯想到那些,對幼小的她來說,那是和木頭差不多的存在。但長大後回想起每天晚上,小屋裏昏黃的燈光下奶奶跪坐在炕頭一邊給爺爺按摩,一邊講書時的輕聲細語。爺爺聽書時偶而癡呆地傻笑。奶奶不經意間回應的微笑,還有額頭的細密汗珠就像是村裏水壩下的狗尾巴草,偶爾被陽光照到,毛尖上閃著的金光。看到每次按完後,奶奶不停地揉搓、掄著自己的膀子。她覺得他們是有愛情故事的。這是她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另一個畫面。她問奶奶,奶奶說早頭都是別人給說合的,哪那麽多故事。她於是自己腦補了一個——爺爺會作詩,在學堂裏碰到了愛讀詩的奶奶,兩人一見鐘情了。她的愛情地圖就這麽不知不覺地形成了——詩歌和不離不棄。後來她的第一次浪漫激情和痛苦經歷都帶著幾許這樣的朦朧詩意。
奶奶就像是一個線頭,一旦扯開,就扯出一根長長的線,另一端連著她的整個童年。小時候,她作翻天了,大夏天的不睡覺,非得找他爸媽。那時候,他們輪著值夜班照顧住校的孩子,一個月裏得有半個月住校。學校老師不夠,再加上歲數更大的得照顧一下。如果他們不一起值夜班,一個月到頭,都得守活寡。幼兒園之前,她還很黏爸媽。他們不在家時,奶奶很難把她哄睡,好不容易睡著了,半夜醒來,找不著他們,又會嚎啕大哭。她的哭聲是遠近聞名的,有時候,哭得直抽抽,奶奶就背著她在院裏晃,一晃就是半宿,要不一放下就嚎。從這點看她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主兒。後來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,她都用嚎達成她的目的。能走能跳了,她又使勁作,不上幼兒園,剛開始像抓豬一樣送去過幾次,搞得她爸媽都遲到。送去了之後,老師怎麽哄都不見好,最後只能又把她放家,讓奶奶繼續看。所以奶奶的腰脫一部分是當年哄她作下的病。
更大點了,她能想去哪就去哪了,不用人看了。她就跟一幫村裏的孩子到處漫山遍野的野,她帶著一幫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,爬鎮衛生所的大墻,去太平間偷看。冬天她讓孩子們從各家帶饅頭、豆包、土豆、地瓜,拿到山上,架起一堆撿來的樹枝,支火烤,冰天雪地裏,吃得一張張小臉跟鬼畫符一樣黑黢黢地。有一次被村支書撞見,她和幾個機靈孩子跑了,兩個膽小、腿慢的孩子被揪到了村委會逼供。最後大喇叭把跑掉的孩子和家裏的大人給喊到了村委會小土房裏。村支書一吼那木頭房梁都往下掉渣子,你們知不知道冬天在山上放火多危險,著起森林大火整個村子都跟著玩兒完。其他孩子都給嚇哭了,她就說她一人做事一人當。一人當的結果就是給村裏每戶人家送一捆柴火,賠不是。柴火是從山上割下來的架條,就是一年生的灌木。村裏各家都說不用了。可是寧潯真的拿鐮刀一根根地割,一捆捆地送。三九天,手都凍僵了,棉手套也劃破了,奶奶就給她做了副新的。其實村支書也就是看她死不認錯,才那麽一說。誰家也都不差那一捆柴火,她就是誰勸也不停。每次回屋歇著,奶奶一邊給她搓手,一邊說她是“勥種”。
她在孩子中的威信就得益於這種“勥種”脾氣,還有她靈巧的小腦瓜。一個小夥伴貢獻出了家裏的小魚網,夏天他們就拿著它到村裏的灌溉水庫裏抓魚。她每次都看著風向指揮大家在下風處下網。等魚被風吹過來,能湊上一盤,他們就在水邊架火,用樹枝串起來烤著吃。沒她在的時候,是湊不上一盤的。
那成串的記憶就好像是樹木埋進土壤變成的化石帶。她把它們挖出來點燃,取暖。當燃盡的時候,火光一沒,她的周圍又變得冰冷陰暗,最後發現手裏握著的是永遠斷掉的線頭,她的悲哀就湧了上來。她隨手彈了一段和旋,開始唱道,
“奶奶說,
你小時候作翻天了,
一嚎半宿,
我就背著你在外面晃。
奶奶說,
你得咂摸咂摸(打扮),
早頭兒都興炭火棍兒畫眉毛,
胭脂塗紅嘴唇兒。
奶奶說,
你得厚實點兒(胖點),
早頭都是長得厚實的嫁的早。
又不鬧饑荒,
怎麽就剩皮包骨頭。
奶奶說,
你得穿新鮮色兒,
早頭都興花的。
又不打仗,
你怎麽總一身醬黃瓜。
我說,
好,
我畫紅嘴唇兒,
天天只吃不動,
厚實了就嫁人,
天天穿紅花帶綠葉。
我說,
奶奶說的都好,
早頭都好。
然後,
然後啊,
我就變成了一頭花花綠綠的豬,
幸福的豬……
奶奶,
早頭兒……
這幾年,她寫的歌多數都是唱給自己聽的,就像這首,唱著唱著,她的眼淚就流了下來。她隔著相框玻璃摩挲著照片,黑白照片泛著黃,好像被陽光浸過,帶著奶奶的溫度,給她一種溫熱的安全感。
放下吉他的那一刻,那種要將她淹沒的痛苦又重新湧了回來,好像一個漩渦,無論她的思緒跑到哪,都會被吸回來。現在的她失去了至親,被一個大浪打得四肢疲軟了,似乎可以名正言順地滑進旋渦了。她覺得此刻的自己,就像那只螢火蟲說的,是一片滑進下水道的柳絮。如果只有生和滅“兩苦”,是不是也不錯?寧潯忽然起身出了音棚,就看到月光下,四仰八叉倒在炕上的兩個人,她幫他們把被子蓋好,然後,推了推王濛。
“濛濛,我明天坐火車去西藏,跟我一起嗎?”
王濛睜開迷蒙的眼睛,揉了揉。“為啥?這麽突然!來不及準備啊。”
“不為啥。算了,你看家。”
說完,就回了自己屋。一年到頭,無數人湧入那裏。她為了啥?她就想去問問為什麽,也許弄清楚了,就能接受了,就像那只螢火蟲一樣,她也要親自去問問。剛剛那個想法讓她鄙視自己。兩苦?她不認。每次觸到底兒,她那個“勥種”的自己就會這樣彈出來。
過了一會兒,王濛扶著墻,蹭到東屋。
“我們還有一首歌混音沒做完。做完再走,後天行嗎?”
“那首歌不急,等我們回來做,來得及。”
“好吧。”
又人來瘋了。王濛無奈地嘆了一口氣,酒也醒了幾分,掏出手機給吳升發了條短信。
“-3,明兒火車去西藏。”
吳升回道,“我去過,陪你們。”
“嗯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現在距離照片的拍攝時間,已經有27年了。相片上六個人消失了一半,爺爺、奶奶、太奶奶都沒了,只剩下兩個姑姑和奶奶懷裏的她。太奶奶去世時,她還小,只知道跟著大人嚎啕大哭。爺爺去世時,她正忙,忙著創業,忙著談戀愛。現在奶奶去世了,她的事業到了谷底,愛情墜下了懸崖,除了哀悼愛情,她也終於有空哀悼至親了。奶奶貫穿了她的童年,青少年和離家前的成年時光,因為父母忙,春種秋收,還有學校裏總也忙不完的事兒,可以說她是被奶奶養大的。奶奶給她的不只是填補了父母空缺的那份愛,還有種種影響了她一生的東西。
送走奶奶後的幾個晚上,她就躺在無數個寒冬裏和奶奶一起擠過的炕上,一幕幕地放電影。空氣裏有常年燒炕留下的煙熏味兒,炕上木櫃散發出的油漆木頭味兒,還有人味兒——寧潯爺爺在她有記憶時就中風癱瘓,大小便失禁,那些味道早就滲進了木縫、墻縫裏。十幾年都是奶奶一人照顧爺爺。爺爺去世後,大人們整理遺物時,發現了木櫃裏的敵敵畏。奶奶說那是以防她先走,給爺爺備下的,不留他遭罪,也不拖累兒女。
奶奶曾經是個有些墨水的閨秀,她在奶奶搗醬缸和給爺爺做按摩時找到過一些蛛絲馬跡。在她腦中有兩幅畫面一直揮之不去——夏天,夕陽即將消失,一點金黃的餘光灑在小院裏,給一切鍍上一層金色,還有熱氣。雞在地上啄玉米粒兒。夏天大醬開始發酵,每天黃昏,天涼快點兒時,奶奶就會坐在院子裏搗醬缸,夕陽把奶奶的白發照得發亮。奶奶用右手拿著醬棍,搗醬缸要很慢,向後滑到底,然後再向上提起,這樣底下的醬才能翻上來。奶奶就這樣一咚一咚很有節奏,很舒緩地搗著。每次提起,黃橙橙的醬就會翻一個花兒,向周圍散去。她左手拿一本通俗小說或者詩集,都是爸爸書櫃裏的舊書。一般搗個二三十下,停下,把書放在旁邊酸菜缸的木板上,用勺子撇掉那些翻上來的黑沫,就這樣循環往覆直到黑沫越來越少。
這時候,小夥伴也都回家吃飯了。她們要等她爸媽從五六裏地之外的鎮子上下班回來,飯就吃得晚些。寧潯就纏著奶奶,奶奶就給她讀書,然後再在晚上重覆一遍給爺爺聽,因為那時候電視信號在農村還不普及,她家有一臺小黑白電視,但因為太偏僻,離屯子裏最近的人家都要幾百米,所以都是雪花。收音機也是如此,有時寧潯聽著,“一條大河”,興致上來,一口氣提上去跟著唱,結果突然沒了下句,她就使勁地拍那部和磚頭一樣大的響著刺耳噪音的收音機。這個時候,奶奶就哄她,“來,奶奶教你唱一曲東北小調。”奶奶的聲音又細又柔,高音時有些底氣不足,但音節和調都是準的。奶奶就這樣成了她的聲樂和作詞啟蒙老師。
有一次,陪奶奶搗醬缸時,奶奶拿了一本古詩詞給她讀,讀到一首“潯陽江頭夜送客,楓葉荻花秋瑟瑟。風葉四弦秋,根觸天涯遷嫡恨;潯陽千尺水,勾留江上別離情”時,奶奶就告訴她,這是她名字的出處。當年起名字的時候,他爸隨手翻到詩集的這一頁,一家人商量著取的。那個時候,她並不理解這首詩的意思,奶奶說,這是送別的詩。還說人這一輩子都在送別。早頭,鬧小日本兒的時候,我爹,就是你太爺爺,在村裏當保長,因為村裏躲進一個抗聯的人,他就被一同連坐槍斃了。你太奶奶長得美,被來抓人的日本人欺負了,也跳井了。奶奶是1931年生人,那個時候還不到十歲。她和一個弟弟後來被她大伯收養了。另外三個大點的哥哥姐姐,去投奔了關裏的親戚。從此也沒了音信,不知道死活。奶奶還說,送別很傷心,但送別後,人總會再尋找,然後再送別,直到最後,送別不會很傷心,尋找也不著急了,就像這□□河裏的水從早到晚不停地流。寧潯——寧靜地失去,寧靜地尋找。
小時候,天天看著她起早貪黑地守著一個隨時會離去的爺爺,她沒問過他們的愛情故事,癱瘓在床失語的爺爺很難讓她聯想到那些,對幼小的她來說,那是和木頭差不多的存在。但長大後回想起每天晚上,小屋裏昏黃的燈光下奶奶跪坐在炕頭一邊給爺爺按摩,一邊講書時的輕聲細語。爺爺聽書時偶而癡呆地傻笑。奶奶不經意間回應的微笑,還有額頭的細密汗珠就像是村裏水壩下的狗尾巴草,偶爾被陽光照到,毛尖上閃著的金光。看到每次按完後,奶奶不停地揉搓、掄著自己的膀子。她覺得他們是有愛情故事的。這是她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另一個畫面。她問奶奶,奶奶說早頭都是別人給說合的,哪那麽多故事。她於是自己腦補了一個——爺爺會作詩,在學堂裏碰到了愛讀詩的奶奶,兩人一見鐘情了。她的愛情地圖就這麽不知不覺地形成了——詩歌和不離不棄。後來她的第一次浪漫激情和痛苦經歷都帶著幾許這樣的朦朧詩意。
奶奶就像是一個線頭,一旦扯開,就扯出一根長長的線,另一端連著她的整個童年。小時候,她作翻天了,大夏天的不睡覺,非得找他爸媽。那時候,他們輪著值夜班照顧住校的孩子,一個月裏得有半個月住校。學校老師不夠,再加上歲數更大的得照顧一下。如果他們不一起值夜班,一個月到頭,都得守活寡。幼兒園之前,她還很黏爸媽。他們不在家時,奶奶很難把她哄睡,好不容易睡著了,半夜醒來,找不著他們,又會嚎啕大哭。她的哭聲是遠近聞名的,有時候,哭得直抽抽,奶奶就背著她在院裏晃,一晃就是半宿,要不一放下就嚎。從這點看她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主兒。後來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,她都用嚎達成她的目的。能走能跳了,她又使勁作,不上幼兒園,剛開始像抓豬一樣送去過幾次,搞得她爸媽都遲到。送去了之後,老師怎麽哄都不見好,最後只能又把她放家,讓奶奶繼續看。所以奶奶的腰脫一部分是當年哄她作下的病。
更大點了,她能想去哪就去哪了,不用人看了。她就跟一幫村裏的孩子到處漫山遍野的野,她帶著一幫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,爬鎮衛生所的大墻,去太平間偷看。冬天她讓孩子們從各家帶饅頭、豆包、土豆、地瓜,拿到山上,架起一堆撿來的樹枝,支火烤,冰天雪地裏,吃得一張張小臉跟鬼畫符一樣黑黢黢地。有一次被村支書撞見,她和幾個機靈孩子跑了,兩個膽小、腿慢的孩子被揪到了村委會逼供。最後大喇叭把跑掉的孩子和家裏的大人給喊到了村委會小土房裏。村支書一吼那木頭房梁都往下掉渣子,你們知不知道冬天在山上放火多危險,著起森林大火整個村子都跟著玩兒完。其他孩子都給嚇哭了,她就說她一人做事一人當。一人當的結果就是給村裏每戶人家送一捆柴火,賠不是。柴火是從山上割下來的架條,就是一年生的灌木。村裏各家都說不用了。可是寧潯真的拿鐮刀一根根地割,一捆捆地送。三九天,手都凍僵了,棉手套也劃破了,奶奶就給她做了副新的。其實村支書也就是看她死不認錯,才那麽一說。誰家也都不差那一捆柴火,她就是誰勸也不停。每次回屋歇著,奶奶一邊給她搓手,一邊說她是“勥種”。
她在孩子中的威信就得益於這種“勥種”脾氣,還有她靈巧的小腦瓜。一個小夥伴貢獻出了家裏的小魚網,夏天他們就拿著它到村裏的灌溉水庫裏抓魚。她每次都看著風向指揮大家在下風處下網。等魚被風吹過來,能湊上一盤,他們就在水邊架火,用樹枝串起來烤著吃。沒她在的時候,是湊不上一盤的。
那成串的記憶就好像是樹木埋進土壤變成的化石帶。她把它們挖出來點燃,取暖。當燃盡的時候,火光一沒,她的周圍又變得冰冷陰暗,最後發現手裏握著的是永遠斷掉的線頭,她的悲哀就湧了上來。她隨手彈了一段和旋,開始唱道,
“奶奶說,
你小時候作翻天了,
一嚎半宿,
我就背著你在外面晃。
奶奶說,
你得咂摸咂摸(打扮),
早頭兒都興炭火棍兒畫眉毛,
胭脂塗紅嘴唇兒。
奶奶說,
你得厚實點兒(胖點),
早頭都是長得厚實的嫁的早。
又不鬧饑荒,
怎麽就剩皮包骨頭。
奶奶說,
你得穿新鮮色兒,
早頭都興花的。
又不打仗,
你怎麽總一身醬黃瓜。
我說,
好,
我畫紅嘴唇兒,
天天只吃不動,
厚實了就嫁人,
天天穿紅花帶綠葉。
我說,
奶奶說的都好,
早頭都好。
然後,
然後啊,
我就變成了一頭花花綠綠的豬,
幸福的豬……
奶奶,
早頭兒……
這幾年,她寫的歌多數都是唱給自己聽的,就像這首,唱著唱著,她的眼淚就流了下來。她隔著相框玻璃摩挲著照片,黑白照片泛著黃,好像被陽光浸過,帶著奶奶的溫度,給她一種溫熱的安全感。
放下吉他的那一刻,那種要將她淹沒的痛苦又重新湧了回來,好像一個漩渦,無論她的思緒跑到哪,都會被吸回來。現在的她失去了至親,被一個大浪打得四肢疲軟了,似乎可以名正言順地滑進旋渦了。她覺得此刻的自己,就像那只螢火蟲說的,是一片滑進下水道的柳絮。如果只有生和滅“兩苦”,是不是也不錯?寧潯忽然起身出了音棚,就看到月光下,四仰八叉倒在炕上的兩個人,她幫他們把被子蓋好,然後,推了推王濛。
“濛濛,我明天坐火車去西藏,跟我一起嗎?”
王濛睜開迷蒙的眼睛,揉了揉。“為啥?這麽突然!來不及準備啊。”
“不為啥。算了,你看家。”
說完,就回了自己屋。一年到頭,無數人湧入那裏。她為了啥?她就想去問問為什麽,也許弄清楚了,就能接受了,就像那只螢火蟲一樣,她也要親自去問問。剛剛那個想法讓她鄙視自己。兩苦?她不認。每次觸到底兒,她那個“勥種”的自己就會這樣彈出來。
過了一會兒,王濛扶著墻,蹭到東屋。
“我們還有一首歌混音沒做完。做完再走,後天行嗎?”
“那首歌不急,等我們回來做,來得及。”
“好吧。”
又人來瘋了。王濛無奈地嘆了一口氣,酒也醒了幾分,掏出手機給吳升發了條短信。
“-3,明兒火車去西藏。”
吳升回道,“我去過,陪你們。”
“嗯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